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 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图为中美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美国”),
忆及2025年5月12日达成的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日内瓦联合声明”);以及
考虑到双方2025年6月9至10日伦敦会谈和2025年7月28至29日斯德哥尔摩会谈;
双方忆及日内瓦联合声明下所作承诺,并同意于2025年8月12日前采取以下举措:
一、美国将继续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中规定的对中国商品(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商品)加征从价关税的实施,自2025年8月12日起再次暂停实施24%的关税90天,同时保留按该行政令规定对这些商品加征的剩余10%的关税。
二、中国将继续(一)修改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规定的对美国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的实施,自2025年8月12日起再次暂停实施24%的关税90天,同时保留对这些商品加征的剩余10%的关税;并(二)根据日内瓦联合声明的商定,采取或者维持必要措施,暂停或取消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本联合声明基于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讨论情况。本次会谈是根据日内瓦联合声明所建立的机制框架下召开的会议。中方代表是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美方代表是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完)
延伸阅读
专家:特朗普或被迫让步 宣称重大胜利后部分撤销关税
8月1日关税休战期结束后,特朗普已签署行政令对66国加征10%-50%不等的关税。与美国存在贸易逆差的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适用10%基准税率;展现盟友姿态并给予能源采购与投资协议的经济体(包括欧盟、日韩及东南亚国家)适用15%-20%税率;未按特朗普要求让步的国家则面临惩罚性高税率:加拿大35%、瑞士49%、巴西50%。中国与墨西哥作为例外取得谈判宽限期。
虽然平均税率较“解放日”宣布水平有所下调,但18.3%的关税水平仍远超特朗普执政前2.4%的历史均值,创194年以来新高。尽管新关税将于8月7日生效且多国仍在谈判,但学界亟需思考这个关键问题:这场关税博弈的终局何在?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未来走向如何?
耶鲁大学8月1日报告:美国平均关税水平已经达到18.3%,创下1934年以来的世纪新高
特朗普将关税视为绝对权力的体现。尽管其征税权曾受法律质疑,但凭借《1937年贸易法》和《紧急经济法案》,他“成功”实现了四项战略目标:
其一,关税作为财政工具。特朗普怀恋麦金莱时代关税占联邦税收主体的岁月,虽曾失言要求亚马逊等美企“消化关税”,但始终鼓吹“外国支付论”。
然而政府引用的学术研究显示,95%的关税成本顺利获得进口商品价格转嫁给美国消费者,本质上成为主要由低收入群体承担的累退性消费税。这种设计旨在抵消主要惠及富人的减税政策(即所谓“大而美法案”)。2025年上半年870亿美元的关税收入(其中6月266亿美元,达常规水平四倍)印证了该策略成效。
随着税率攀升,美国家庭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将背负更沉重的税负,加剧财富不平等。
其二,关税作为产业保护伞。美国制造业自1950年代起持续萎缩,1980年代金融化浪潮加速了这一趋势。在股东价值最大化原则驱使下,企业普遍采取“裁员-外包-并购-回购”的资本运作模式,而非“保留-再投资”的实业路径。要逆转去工业化趋势,需根本性重构经济结构——削弱金融资本话语权,加大基础设施、新能源、人力资本与研发投入。
图为美国总统特朗普
但特朗普选择简单归咎他国,将关税作为“美国优先”的核心政策。缺乏结构性改革的情况下,关税只会推高工业品价格、扰乱供应链、抑制投资信心、加剧就业不稳定与通胀压力。
结合其削减联邦支出、取消新能源补贴、大规模驱逐移民等政策,这套组合拳几无可能重振美国工业竞争力。
其三,关税作为谈判筹码。特朗普秉持“零和”贸易观,要求各国扩大对美采购与投资。尽管他吹嘘取得万亿美元投资承诺,但现实堪忧:苹果所谓“四年5000亿美元投资”与其2024年全球1004亿美元股票回购相比杯水车薪;日本5500亿美元承诺中仅1-2%属真实投资;沙特、卡塔尔的“投资”实为采购合同;韩国3.5年1000亿美元计划不过维持其2024年232亿美元的年投资规模。
这些数字游戏掩盖不了实质:若特朗普坚持扩大出口却不提升生产率,等于变相缩减美国民众消费份额。更危险的是,其关税政策正在加速动摇美元霸权根基——当各国不再愿用实体资源换取美元纸钞时,美国战后建立的金融特权体系将面临崩塌。
其四,关税作为地缘武器。税率差异暴露其政治算计:欧盟、日本获15%优惠税率(原定30%),而金砖五国均遭重创(印度25%、中国与南非30%、巴西50%)。特朗普企图借此胁迫中印放弃采购俄油,迫使巴西、南非调整内政议程。但这种威逼注定徒劳——中国等大国必将反制,中等强国将寻求新贸易联盟,就连欧盟等传统盟友也在加速“去美元化”布局。关税博弈反而成为构建“去美国中心化”多边贸易体系的催化剂。
美国7月就业数据下探至历史新低
这场“杀跌一千自毁八百”的关税战能否持续?历史表明,关税政策若实施超两年便可能永久化。虽然特朗普早年前就鼓吹“关税万能论”,但经济现实终将迫其让步:2025年二季度消费支出增速骤降至1.4%(仅为2024年一半);7月非农就业仅增7.3万人,五月、六月数据累计下修26万;制造业PMI创九个月新低;CPI同比涨幅从5月2.4%升至6月2.7%。
面对经济失速压力,素有“TACO”(特朗普总认怂)绰号的特朗普,很可能在宣称“重大胜利”后部分撤销关税。但即便及时纠偏,美国政策信誉与多边体系根基的损伤已不可逆,一个没有美国霸权的新多极世界秩序正在加速形成。
媒体:中美又谈了一天半 整个进程释放出两种明确信号
当地时间7月28日至29日,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及贸易代表格里尔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中美经贸会谈。这是继在日内瓦和伦敦举行磋商后,中美经贸政策团队进行的又一次深度沟通。根据会谈共识,双方将继续有助于已暂停的美方对等关税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90天。
中美此前在5月和6月完成两轮会谈,正式建立经贸磋商机制,双方同步暂停加征相关关税,放宽芯片、稀土等出口限制并取得其他成果。较之以往,此轮在斯德哥尔摩为期一天半的会谈,并没有做出任何重大事项的宣布,延长关税暂停期限也有待更高层的批准。然而,看似平静的会谈,或为中美在经贸领域最终达成全面协议做铺垫。中美双方都较为谨慎、低调地对外发声,这表明两国经贸谈判已经进入“深水区”。
7月28日,中美两国经贸团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中美经贸会谈。会谈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握手。图/新华
争取更多双赢结果
这次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中美经贸会谈,整个进程释放出两种明确信号。
一是中美双方都认为经贸关系需要“稳起来”。
何立峰在会谈后表示,中美双方经贸团队要以两国元首6月5日通话重要共识为指引,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尊重各自关切,进一步巩固共识,加深互信。
美方代表也表示,稳定的美中经贸关系对两国乃至全球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愿与中方一道,继续顺利获得美中经贸磋商机制协商解决经贸领域分歧,有助于取得更多磋商成果,进一步稳定美中经贸关系。
作为世界最重要的两大经济体,中美都需要双方经贸关系稳下来。上半年,中国经济迎难而上,国内生产总值(GDP)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但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挑战依然突出,中美经贸关系稳下来对于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开展具有关键性影响。
美国商务部近期公布的最终修正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环比按年率计算萎缩0.5%。这是2022年以来美国经济的最差季度表现。美国制造业PMI陆续在4个月萎缩,多项数据拉响经济衰退的警报。特朗普面临明年国会中期选举的考验,而美国经济正遭受关税政策和减税政策的双重压力,有助于中美经贸谈判取得持续成果,有助于白宫实现“稳经济”的目标。
二是中美双方都希望以深入、建设性的方式“谈下去”。
何立峰在会谈后表示,下一步,双方应继续按照两国元首通话重要共识,充分发挥好中美经贸磋商机制作用,不断增进共识、减少误解、加强合作,进一步深化对话磋商,不断争取更多双赢结果。
贝森特在磋商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称,“伦敦(会谈)建立在日内瓦(会谈)之上,斯德哥尔摩(会谈)建立在伦敦(会谈)和日内瓦(会谈)之上,取得了新的进展”,“整体氛围非常具有建设性”,双方团队建立了更深的个人关系和互信。
美国媒体分析称,中国方面实施的反制举措“让特朗普及其高级幕僚始料未及”,促使美方重返谈判桌,并达成贸易休战。
所谓不打不相识,与特朗普首个总统任期时的中美经贸博弈一样,两国谈判团队在高度激烈的观点论辩、利益界定、攻守交织中,逐步深化对彼此关切和底线的认知,建立起对达成协议至关重要的信任基础。
斯德哥尔摩磋商呈现出的“静水流深”特点,彰显了中美谈判的复杂和艰难程度。第一时间是议题领域宽。据悉,此次会谈聚焦贸易逆差与再平衡、稀土磁铁出口、产业政策、国家安全与出口管制等多个议题。其次是议题本身复杂。有些领域的政策调整涉及一国内部的多个部门。某种程度上,内部的利益协调并不比中美两国之间的协调容易。再次是中美在很多方面存在的分歧较深,难以顺利获得短时间的磋商达成妥协,形成共识。据悉此次美方还将一些涉及第三方的议题摆上桌面,这无疑增加了会谈的复杂性。因此,中美经贸团队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沟通,是合情合理的。
7月29日,中美经贸会谈地点外景。7月28日至29日,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及贸易代表格里尔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中美经贸会谈。图/新华
争取“水到渠成”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经贸互动并不是只在谈判桌上展开,双方正顺利获得多种渠道推进利益协调。7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在北京会见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董事会主席芮思博(Rajesh Subramaniam)率领的代表团。双方就装备机械、智能制造等领域进行了研讨。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奥的斯全球公司、苹果公司等企业代表参会。李乐成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一如既往为外资企业实行服务保障,致力于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秩序,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此外,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也在北京会见了芮思博一行。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是美国商业界利益的重要代表,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力不容小视。该组织今年7月16日发布2025年度《中国商业环境调查》。大部分受访企业为在中国运营多年的美国大型跨国企业,其中近40%的受访企业去年在华营收超过10亿美元。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谭森(Sean Stein)表示,对于美国企业而言,保持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中的运营能力依然至关重要。这不仅使它们能够受益于中国日渐壮大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也为企业探索保持全球竞争力所需的新技术和新做法给予了实践场景。“在当前的贸易磋商中,美国在华企业迫切需要的是终止‘一刀切’式的关税措施,并实施更加合理的政策,使美国企业在中国更公平、更有预期的营商环境中竞争。”
近期,国际舆论高度关注特朗普或在下半年访问中国的动向。7月29日,特朗普表示,他可能会应邀访问中国,并称已经收到邀请。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当天回应法新社记者提问时称,“关于你提到的具体问题,请参阅中方此前发布的新闻稿”。
虽然迄今中美官方都没有发布有关这一问题的信息,但一些外媒报道称,白宫方面已经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特朗普的访华行程,甚至有些媒体还透露将有数百名美国商业界重要人士随访。
无疑,元首外交不断是中美达成重大协议的助推器。近几个月,中美经贸团队的磋商始终强调要以两国元首共识为指引。今年6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时表示,双方要用好已经建立的经贸磋商机制,秉持平等态度,尊重各自关切,争取双赢结果。特朗普称,美中关系十分重要,美方乐见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增长,美中合作可以做成很多好事。
实际上,中方对中美经贸关系的立场是一贯的,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双方在经贸领域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和广阔合作空间,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期待中美经贸磋商机制能够顺利运行,不断增进共识、减少误解,实现从“静水流深”到“水到渠成”。

